当前位置: 首页 - 科普服务 - 服务项目 - 正文

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

发布日期:2025-01-14作者:张欣编辑:杨举点击:

一、工作情况

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拥有农业教学实验田、农业科研实验田700余亩;建有等多个集科普、教学、科研于一体的智慧型综合实验室以及东北地区特色中草药园、智慧作物标本园、浆果园等。作为农业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本基地在过去的一年里,围绕着提升农业科技知识普及、促进农民技能培训、增强农民科技应用能力等目标,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工作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以下是本基地2024年度工作总结。

1、开展的科普活动

作物种植劳动、果树种植劳动、作物识别与采摘、除草劳动、收获劳动、养殖培训、植保无人机作业参观等,开放天数达到了200天以上(4-11月)。一年来接待了3000余人次。

2、转发科普中国。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,通过基地网站、朋友圈、公众号、视频号直播等媒体平台发布科普活动报道(含辟谣视频等)80余篇,科普内容100余条。

3、教展资源建设。制作作物展示板50条,制作科普展板29块,上传“中国植物图像库”作物及中草药植株图片27个科,50属共计300余张。受众的大、中、小学生在互动中提到:基地更新的科普内容新颖有趣,活动形式丰富多彩;园区内引入了智能温室、大棚种植,在智能温室内,农民可以亲自体验不同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,参观过程中,他们对一些农业设备和管理模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。

4、积极上报吉林省科协组织的科普教育基地相关信息报表。

5、积极转发与发布全国科普日宣传视频。

6、举办“精准农业技术应用”系列讲座。通过数据化、智能化技术的讲解,使广大农民了解并掌握如无人机喷洒、土壤感知与调节、智慧灌溉等新技术。参加培训的农民(头雁项目)中,约有70%表示愿意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用这些新技术,这为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。

二、特色工作

基地今年新建了生态果园,结合已有的智慧作物标本园、中草药园、浆果园,全部投入了科普工作中,是重要的教学、科研、科普资源,整个园区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现实版“开心农场”。

利用“开心农场”4个特色园区,全年开展了一系列农事科普活动,组织学生进行参观,让他们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全过程,包括农作物的种植、生长、收获及加工流程。此外,还可以设置互动体验区,让学生亲手参与农事活动,如智能灌溉、虫情监测、无人机巡田等,领略农业科技的乐趣。

三、问题不足

一是运行管理经费缺失。养殖、种植类教学资源(智慧作物标本园种植管理、蔬菜、果树栽培管理等)需要大量的季节性用工,由于缺少保障经费,管理相对粗放,与高质量、高标准要求差距较大。

二是科普设施基础薄弱。缺少科普资源建设经费,各项资源建设始终依赖于教学资源的建设投入,目前的科普资源过于单一,随着每年接待的学生数量逐年增长,已逐渐不能满足全年的科普资源开放。

三是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。虽然我们开展了许多培训,但部分农民仍然对新技术的掌握不够深入,尤其是在高科技设备的操作和精细化管理方面,仍需更多的实践操作与指导。

四、工作建议

一是加大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经费投入。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,每年应当有一定的运行经费,作为科普资源、科普展板、科普信息的建设与维护使用。二是加大对科普资源的建设投入,解决科普资源单一,质量不高等问题。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宣传力度,筹备全国科普活动巡演等优质的科普内容,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。

2024年,基地的农业科普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,但我们深知,农业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远。展望未来,我们将继续秉承“科技引领农业,服务三农”的理念,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农民素质提升,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提供坚实的支持。

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

2024年12月31日